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0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都市舞台
2023年10月10日

闲聊“重阳”

◇许成章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笔者赋闲,不妨闲聊“重阳”。

重阳节由来已久,《易经》中注谓“阳爻”为“九”,两“九”相逢为“重阳”又称“重九”,因而农历每年九月九日,订为“重阳节”,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此节令已成为民间盛行的习俗。魏文帝曹不在《九日与钟踩书》一文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夏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曹丕用文字为“重阳”作了精确的注释。

农历季秋,“重阳”至,天高云淡,瑟瑟秋风过耳,像是预告肃穆的冬天即将来临,此时此刻,弊壮条瘦,落叶缤纷,最能牵动情感。古代诗人易伤怀,正是作诗的好辰光。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馨靡·.....”有心赏菊,无意饮酒,要时少兴,却说不出原由。安史之乱后,杜甫以“九日”为题,写下两首七律,其一;“去年费高都具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苦遭白发不相放,见黄花无数新: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其;“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日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竞谢两相催。”一吟三叹,诗味十足,多么悲切,多么凌凉。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日,遍插莱少一人。”字里行间浸透牵肠挂肚的情感,更是一首脸炙人口的好诗。王维诗中提及的“菜萌”那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可是为什么要“遍插菜奠”而“登高”呢?《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小故事可作答。

东汉时期,有一方家费长房,叮嘱友人植景,说:“九月九日你家灾祸临门!”植景求教:“如何解脱?”费长房告知:全家人各备绛囊,囊中填莱奠,系于膀臂上,离家登高,三餐饮菊花酒。植景遵友人避祸之策而行.重阳那天.拂晓出门,晚间归来走进庭院.先惊后喜惊的是家中鸡犬牛羊悉数暴死,喜的是全家人毅过这一浩劫。

这是个不可信的故事,但,古人信了,而且后人也信了,一代一代传下来.并有所扩展,那就是在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聪明人想起“高”与“糕”同音,于是以“吃糕”代替“登高”因此有了“重阳糕”一说这明明是馋人借口的托词,却得到大众的赞同,到了重阳节,无处“登高”而“吃糕”调调口味,倒也是种乐趣。

惠洪和尚,在《冷斋夜话》里还有一段记载:北宋诗人谢无逸写信问友人潘大临,近日是否写诗?潘回信答:秋来日日有诗思,昨日提笔,得“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忽催租人至,今人意败,辄以此一句奉寄。看来潘大临是位农民诗人,而且是细农,耕耘的土地租来的,当他诗兴勃发,缀句尚未成篇时,催讨租金人喜然登门,扫断了他的诗兴,搅乱了他的思路,从而留传下来这首有名的“重阳独句诗”。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