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妙跨界!当“理论宣讲”遇上“戏曲表演”
———记真新街道戏曲宣讲团
在真新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常常可以听到里面传来阵阵沪剧、京剧等的唱腔,或婉转或昂扬,那是真新街道戏曲宣讲团队的成员们正在排练,为接下来的演出做准备。几年来,他们用自己的热爱、坚守和奉献,在嘉定区和真新街道巡回演出,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学习党的理论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生动学习方式。
跨界:把沪剧融入理论宣讲
真新戏曲宣讲团队的领头人叫朱文雅,她是嘉定区百姓宣讲员、真新街道百姓宣讲团团长,2022年也被荣幸地评选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上海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朱文雅年轻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在新疆求学工作生活了37年,退休后返回上海居住,成为一名基层理论宣讲员。几年前,有一次她去观看一场京剧演出,一段段真真切切、有血有肉的唱段让她沉浸其中。这时,一个念头闯进了她的脑海:戏剧的曲调优美动听,唱词通俗易懂,容易传唱。真新街道老年人多,喜欢听戏曲,尤其对上海本土的沪剧有种天然亲切感,何不把红色戏曲元素加入理论宣讲呢?
朱文雅找到老搭档———同为街道理论宣讲员的朱同信一起策划这件事。朱同信是个“沪剧迷”,退休后便在街道沪剧社团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排练沪剧,偶尔也会参与演出。两人一拍即合,着手选择剧目选段、召集演员、自主排练。很快,他们推出了一堂红色经典沪剧党课《信仰的力量》,首次开课,便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理论宣讲”和“戏曲表演”的跨界组合取得成功,朱文雅、朱同信和演员们都备受鼓励,他们不断丰富内容,经过斟酌筛选,选取了7个优秀红色现代沪剧选段,有展现革命烈士钢铁意志的《江姐·绣红旗》,体现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英雄气概的《芦荡火种·芦苇疗养院》《红灯记·刑场》,也有描写长征精神的《金沙江畔·赶路》,描写旧社会纺织女工悲惨遭遇的《星星之火·隔墙对唱》等。
戏曲宣讲团队成立以来,陆续在街道各社区及嘉定区党建服务中心表演十几场,还受邀到普陀区长寿路街道、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演出。“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新民晚报》、“上海嘉定”微信公众号、《嘉定报》等媒体对戏剧宣讲都进行了相关报道。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市委、区委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现场观摩戏曲团队演出,对团队的专业和特色都给予高度肯定。
升级:丰富剧种让群众喜欢听
为了提升戏曲宣讲的效果,每次戏曲表演之前,首先由宣讲员朱文雅结合宣讲主题,介绍戏曲选段的背景内容,随后,演员登台表演。“虽然我们一直说要让理论宣讲活起来,但它不是文娱活动,容不得半点马虎。”他们对服装和道具也都非常认真,“好多演员自己买了服装回来,才发现和那个年代有出入,前前后后买了好几次才定下来。”朱文雅说到。朱同信还找来了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朋友作为指导老师,细心的打磨换来的是观众的欢迎和认可。
“印象深刻,感觉烈士的形象就站在你面前了,在听沪剧的同时也重温了红色故事,很生动也很感动。”观看完演出的居民如是说。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工作启动后,朱文雅着手对沪剧党课进行升级和丰富。升级后的《信念永恒》戏曲宣讲课程有七个选段,分别是京剧选段《红色娘子军·一番话》、京剧选段《江姐·红梅赞》、京剧选段《沙家浜·智斗》、沪剧选段《黄浦怒潮·王孝和写遗书》、沪剧选段《星星之火·隔墙对唱》、越剧选段《刑场上的婚礼·就义》、越剧选段《忠魂曲·狱中示儿》,剧种的丰富扩大了戏曲宣讲的受众面和影响力。2023年4月、5月,升级后的戏曲宣讲团队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金鼎社区先后成功进行了演出。
奉献:倾情付出为霞满天
目前,真新街道戏曲团队共有成员三十多人,来自于真新街道京剧班、越剧班和沪剧沙龙,其中骨干成员有近20人,全部都是退休人员。
越剧班的王秋红班长,每次彩排都要亲自到场,拍摄排练视频,认真抠细节,纠正存在的问题;京剧班的凌云班长多次做好剧组演员的动员工作,动员大家克服各自困难,按时参加团队演出;越剧《江姐·绣红旗》选段主演方蔚在家里两个老人常年生病的情况下,把老人交给护工照理,坚持演出;饰演沪剧《沙家浜·芦荡火种》的一个群众演员家住昆山花桥,每次上午的排练演出都要赶第一班地铁从花桥赶到真新或提前一天出发到真新住在儿子家里;饰演沪剧《星星之火·隔墙对唱》里小珍子的陈敏英,已经60多岁了,膝盖不好,关节疼痛,但为了真实地演绎旧社会纺织厂里面包身工的苦难,她坚持在地上跪着演出,有时演完都站不起来;饰演烈士王孝和的演员朱同信为了找一条旧板凳作道具,在小区里挨家挨户询问,终于幸运地在一户老人家里见到一条旧的长条板凳,他视为珍宝,剧组的人也都非常珍惜;在今年4月的一场宣讲演出时,饰演“胡司令”的演员赵毓光和一位琴师都身体欠佳,也都坚持上台演出……
没有人叫苦叫累,大家纷纷表示,朱老师把大家聚集在了一起,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既传扬了红色革命精神,又传承了传统戏曲文化。“虽然很辛苦,但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
街道社区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