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历真新的交通变化
◆查伟民
回首过往的岁月,绵绵的春风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九十年代的中期。我们生活了几十年的居住地因为要建立静安区体育中心,我们被动迁到了嘉定区的真新街道嘉利坊小区。
刚来时,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尽人意,生活的不便,大家都有相似的感受,然而,交通不便却苦了一些上班族。人们上班或者出行,附近没有公交车,需要步行四十多分钟去大渡河路的真北新村乘62路公交车,然后再换乘其他车辆。后来由于动迁到真光和真新地段的居民逐渐增加,105路公交车从曹杨八村延伸到真光路,人们的出行难稍有缓解。
我的工作单位位于华东理工大学附近,处于徐汇区的边缘地区。动迁到了真新地段后,上班路程从原来的一个多小时一下增加到了二个多小时。我厂是上午九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所谓的朝九晚五。公交月票取消后,我们改由发放公交车贴,我单程要换5辆车,因此,我的车贴是全厂之最。我每天清晨6点半出门,步行二十分钟到真光路乘105路公交车,到大渡河路换乘62路,到兰溪路换乘44路,然后到宜山路再换73路,最后到上海游泳馆乘111路到厂。晚上到家一般也要过晚上6点半了。
由于当时曹安公路正在紧锣密鼓的建造高速公路,严重影响了车辆的通行,堵车是常有的事。有一天,尽管我早上6点半准时出门,由于严重堵车,上午8点半,我乘的62路还在曹杨路上慢行,就是插翅,9点钟也到不了厂里。于是中途到站时只得下车,在公用电话亭打了电话去厂里请假调休(当时手机尚不普及)。因为,我是厂里的劳动工资科人员,迟到影响不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次日,到厂后领导体谅地对我说:“你上班路程
太远了,今后你无论什么时候进厂,只要能来就行”。我怎好意思呢?怎能让领导为难?从此,我再次提早出门。5点45分,微亮的天空还镶着几颗稀落的残星,我便怀揣着早点,匆匆赶去公交车站,宁愿提前到厂,为一天的工作早作准备。
上班不便,下班自然也不便。一天,由于车辆拥挤,又是多地堵车,我途中还晕了车,每下一次车,呕吐一次,到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当时,妻子刚生了女儿,还在月子中,原来等待我回家做家务,这天,她不得不从床上起来,为我倒水服药……这些都是那时交通不便带来的麻烦。
直到2000年,地铁3号线通车,我们才尝到地铁的方便。而且,我们真新街道逐渐打通了多条断头路,为引进公交车创造了条件。105路、743路先后延伸,从真新1路,到嘉定113路,人们乘车有了选择。周边又相继开通了地铁11号线和13号线,不久前,地铁14号线又顺利通车。从而打通了我们真新到达上海市东西南北的各个方向。往日拥挤的105路和743路车厢内看上去似乎宽畅了,因为人流分流到地铁了。
当年像我那般上班途中的辛苦的场景再也不会重现,真新街道的交通变化只是各个方面发展的一部分,真新人正在享受着真新发展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