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3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和谐家园
2023年03月10日

弹词名家侯莉君晚年的真新岁月

◆邓宾善

▲侯莉君与女儿侯小莉同台演出


▲本文作者与侯莉君的合影


弹词名家侯莉君,退休前为江苏省演艺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是弹词侯调的创始人。她长年在外演出,居无定所,直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她才在上海成都北路闹市区安家。她家与左邻右舍友好相处,她在南京工作期间,家中上有年过九旬的老母亲,下有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肢残的大儿子,全靠邻居们关心、照顾。

2001年,侯莉君住宅所属地块民宅,因市政建设工程需要须动迁。动迁组已为她家安排在近静安寺延平路上的二室一厅小高层住宅,有电梯上下,应该说是十分理想了。但当侯莉君得知,大部分成都北路的老邻居,将迁至较远的嘉定区真新新村时,她的内心起了波澜:心想好多熟悉的邻居离我们远迁,而自己家孤单地住进高楼大厦,即使是黄金地段,又有什么意思呢?经过了几个不眠之夜,她终于毅然割舍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和老邻居们一样也在铜川社区的嘉和坊安了家。

迁入新居没有多久,侯莉君一家就如同盐溶于水似地融入了社区这个大家庭,小区的新邻居们很快地熟悉了他们。每天一大早,她就会听到邻居们大声地问道:“侯老师,我去买菜了,你要带些什么吗?”肢残的大儿子外出购物,回来时常有好心的邻居帮着扶送到楼道口。老母亲外出散步,也总有热心人搀扶。退休医生倪阿姨,隔几天便会拿着仪器来为她们测量血压。每月的水电费,也都由老邻居曹老伯代为缴付。她去医院配药不认识路,邻居张阿姨一路陪同,不嫌其烦。邻居吴阿姨家里烧了绿豆百合汤,总不忘端着送上门,让她们消消暑。所有这一切,都使侯莉君一家感激不尽,牢记在心!

那时我恰好在铜川社区居委会工作,同时为街道所办的一份叫《真新人家》的内刊小报,担任社区版的责编。我早已听说弹词名家侯莉君从市中心搬迁到了嘉和坊,虽然很想结识,但碍于侯莉君的名望,不便贸然上门去拜访。2002年国庆长假的第一天上午,我正在居委会值班,有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走进了值班室。经他们自我介绍,方知他们是侯莉君的小儿子夫妇。原来,侯莉君肢残的大儿子,国庆节前因中风住院治疗,节后将出院,但生活上还不能自理,急需有专人护理,为此他们特来向居委求助,希望能尽快帮他家找一个合适的护理人员。

我在居委其他干部的协助下,及时物色到了一个较为可靠的人选,借着这个由头,上门去拜访侯莉君。她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并无半点名家的架子。她精神矍铄,步履轻快,一点也看不出已是一个年近八十的老人了。她不久前因喉疾动了手术而失声,与人交流就釆用“笔谈”的方式。她备有一块专门的写字板和一支专用的笔,病后练就了在板上疾书的本领。开始“笔谈”后,我边看边说,她边听边写,我们“谈”得很投入。她谈了自己的艺术生涯,更详述了入住嘉和坊一年多来的切身感受。我听得津津有味,对她说:“大家都不把你当名人看待,你也并不以名人自居,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充满着人间的关爱。侯老师,你何不把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呢!”她说:“多年不动笔了,怕写不好。”我鼓励道:“只要有真情实感就行。”她听了,这才笑着允诺:“那么,我试试吧!”

侯莉君言而有信,没过几天,一篇题为《金乡邻,银亲眷》的稿子,托人带给了我。她的文章写得很有感情,文字也很流畅。在文章结束时,她这样写道:“一年多来,我们全家生活在邻居们深情的关爱之中,邻里间充满着可贵的情、真挚的爱,这在我看来那真是金不换了。我深深地感到,安家在嘉和坊的路走对了!”字里行间饱含了对邻里的感激之情。我将侯莉君的文章,编发在2002年10月份《真新人家》的社区版上。

侯莉君的文章在报上发表后,给她带来了意外的喜悦。张(鉴庭)调传人黄嘉明,那时就在离嘉和坊不远的嘉定房地产集团公司所属的一个售楼处工作。他从《真新人家》上看到自己一向所敬重的前辈师长侯莉君就居住在嘉和坊,真是喜出望外。于是,他辗转找到了我和时任四版责编的傅蓓蕾老师,要我们陪他前去看望侯老师。在一个冬日的阳光明媚的下午,当他们终于久别重逢的时候,紧握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那一天下午,侯莉君很高兴,仿佛回到了昔日艺震书坛时的时光。自此以后,侯莉君凡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事情,都愿意听听我的意见。我和侯莉君由一见如故,进而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但哪里知道,在时隔不久的2004年2月9日晚上,侯莉君因突发心脏病而去世,令人无比痛悼。侯

莉君在苏河湾地区的真新街道度过了她人生的最后四年,留下了真新人民对她不尽的崇敬和思念!

(本文作者系真新街道栅桥文学社成员)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