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社会遐想
图片来源于ICphoto
◆铜川社区 邓宾善
一段时期以来,面对市场经济汹涌而来的商品大潮,许多人的价值观似乎倾刻间来了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若有人问我:“现在依然使你心折的是什么?”我仍会坦然地回答:“书香社会!”
书香,这样一个寻常的词语,由于和铜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在我看来真是一个绝妙好词。书确实是香的,她的香不在于气味上所给人的感觉,而是因为书是人生所以变得可爱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并由此而给人所带来的那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温馨和亲切的感觉。古人有“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的说法。
类似于“书香社会”的说法,最早由作家林语堂先生提出。他在《生活的艺术》一书的第12章,专门谈到读书的艺术。他这样写道:当一个人“在他拿起一本书时,他已立刻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于是,“一个人在每天二十四小时中,能有两小时的工夫撇开一切俗世烦扰,而走到另一个世界去游览一番,这种幸福自然是被无形牢狱所拘囚的人们所极羡慕的。”他因此认为,读书是第二人生,当人进入了这另一个世界,也就开始了第二人生。因此,我认为林语堂上面所说的“另一个世界”,就类似于一个书香社会的世界了。
然而,凡是没有读书习惯的人,却无缘于书香社会,就时间和空间来说,他们等于是幽闭在周边的环境中。他们由于不能接受前人留给后世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是真贫穷;又由于不以书为友,是真孤独;而且,更由于不能紧紧跟上时代文明的脚步,也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人。
在我看来,在书香社会里,读书问题将不只是一个仅仅局限于象牙塔中自我品味的赏心乐事,还应成为有关国民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书香社会里,购书应属于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日常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会不断增加其所占的比重;赠书不再被认为不合时宜,因为书籍已逐步变成极受人们欢迎的礼物;书评日益受到重视,书评家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书籍将愈益显示其永久的价值,成为人类永恒的伴侣。
我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提出了创建书香社会的奋斗目标。据统计,1989年我国人均购书刊费只有四元钱,其中农村人均仅一元钱。全国近10%的图书馆没有购一本新书。由此可见起点之低。令人遗憾的是,虽经社会各方大力提倡,但现实生活与书香社会还有不小的距离。据调查,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不足5本,我国年人均购书费为1.68元,更是少得可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现在更热衷于观看手机中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书香社会的理想要成为现实,还有一段多么漫长而艰苦的路要走!
书海无边,遨游者求知得知。我始终欣赏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薛瑄的如下态度:“万金之富,不以易吾一日读书之乐也。”(《读书录》)他说得很明白:再多的钱,也不能换我一天读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