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月,他的本子写满故事……
——记社会组织联合支部党员耿冬晶的抗疫故事
3月中旬,随着上海疫情形势的严峻,街道残联社工耿冬晶作为社会组织联合支部里的一员,主动申请下社区,在对口支援的新郁社区参加防疫工作。
在每次的核酸检测工作中,他克服自身活动的不便,穿上“大白”,与小区志愿者一起投入防疫工作,成为社区坚强的防疫屏障。
数据报送员、核酸管数的清点工作、现场维护核酸检测秩序……有需要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
3月下旬,耿冬晶在社区参加抗疫工作,担任就医工作联系人。疫情下,居民看病就医不便,更要协调好区卫健委派单工作、街道社区医生联络乃至车队安排的衔接工作,做到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当时疫情愈加严峻,刚开始时,高强度的工作让耿冬晶觉得困难重重,但想到越是危难时刻,越能体现一名党员的担当及责任,他慢慢平复心情,拿起小本子,记录着每天发生的一点一滴。
街道为血透、化疗病人、孕检优先安排随车就医。尿毒症患者张阿姨,是一名视力一级残疾人,在封控前基本上每周都要去医院做2到3次血透,现在无法按时出去做血透,身体情况每况愈下。接到家属的诉求,耿冬晶及时向居委反映报备,由于张女士所在的社区属于封控小区,需要严格按照封控区就医流程,由所在居委上报、街道汇总、区里派单,最后由街道安排的防疫专车闭环接送到嘉定区指定的血透治疗医院进行治疗。在耿冬晶忙前忙后全程联系和对接下,张阿姨终于得到了及时的血透治疗,每周的血透治疗也得到了保障。
骨髓穿刺病人刘师傅,是一名肢体一级残疾人,平时在家躺在床上。疫情袭来,就医更加困难。小区封控、家属年纪大,病人只能在属于大病医保的瑞金医院进行,无法去嘉定区定点医院就医……耿冬晶将病人的特殊情况告知居委和街道,与他们进行了沟通,希望能解决残疾人的就医需求。在大家的通力协助下,街道特事特办,派车将刘师傅接到上海市瑞金医院治疗。刘师傅下楼送医,需要有人抬。残联马上安排社区助残员与社区志愿者上门将刘师傅抬下楼送医治疗,看完病由街道的车接回家,再由志愿者背到楼上。有时忙完一整天,耿冬晶刚躺下,脑中又浮现出第二天的用车安排:“明天某某需要一早血透,明天某某需要去化疗。”
新丰社区有位病人,每周一、三、五需要固定血透,有时候每周二、四、六需要在定点医院核酸,耿冬晶说:“这位已经是老朋友了,现在不用每次上报,我已经自然而然的写在第二天用车名单了。”这让病人和家属都觉得不好意思,觉得太麻烦街道和社区了,“没事,看病就医重要,疫情下,大家相互理解。”耿冬晶一句简单又朴实的言语,让居民感受到温暖。有时候,大半夜也会收到社区的求助,某某需要就医,凌晨一二点,病人120急诊就医结束,无法叫车回家,耿冬晶不顾劳累又去联系司机,把病人接回家休息。
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耿冬晶的本子已经填满记录,记录着疫情下每天发生的事,耿冬晶对这项工作逐渐理顺干得得心应手。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好转,在未来,这段难忘的经历将是他人生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社会组织联合支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