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7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都市舞台
2022年07月10日

秦绿枝谈蒋月泉

◆铜川社区 邓宾善

已故老报人秦绿枝先生,上世纪50年代正式加入新闻界,由于工作关系,他结交过许多评弹界的明友。蒋月泉先生就是他在评弹界的主要朋友之一。

他结识蒋月泉已达半个世纪,因此对蒋调为何能风靡至今,余音袅袅,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蒋调由他的老师周玉泉的“周调”发展而来,但“青出于蓝又胜于蓝。”“蒋调”的骨架其实就是“周调”,但“周调”听起来太沉闷,太老实,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变化,不过是有些声腔的说话而以。而蒋的唱,高低疾徐,抑扬顿挫,字音清晰,韵味无穷,和他的老师的“周调”相比较,一听就不同。在这方面,蒋月泉深受京剧杨派须生创始人杨宝森的影响。杨宝森的唱就是“味儿足”,从不卖弄什么花俏,就是那么平平淡淡地唱出来,内涵却是那么有感情,有意味。蒋月泉从杨宝森的唱腔中,听出了这个“奥秘”,也吸收了这个“奥秘”。因此,秦绿枝认为,蒋月泉的唱,最出色的就是长于抒发感伤的情绪,京剧大师杨宝森也是如此,这是后学者所无法达到的一种境界。

蒋月泉的唱确实超过了老师周玉泉,论在评弹界的地位也比老师高,但老师在台上表现出的那种不瘟不火的说表,仍让他感到有学习借鉴的地方。1962年,苏州评弹团来上海演出,主要演出场子是西藏路上的西藏书场,最后送客的是周玉泉、薛君亚所说的《玉蜻蜓》一书,差不多连说一个月,听众无一人“抽签”(离场)。周玉泉形容一件事一个人,话并不多,只那么寥寥几句,就让人明白了其中的是非曲直和好坏美丑。他又善于借题发挥,联系现实生活,借机调侃,话也不多,就是那么两句三句,却能让你会心一笑,咀嚼不已,听客无不佩服周玉泉功力之深厚。

有好几次,周玉泉他们的送客书已经说完了,散场时忽然碰见了蒋月泉。原来,蒋是在老师快要出场之际,悄悄从边门进来,坐在一旁听书的。有一次,蒋月泉很有感触地对秦绿枝说:“到了台上,话说得多,还不如说得少……”从中可见,尽管那时蒋月泉已如此有名望,但还是老老实实地从老师身上吸取经验,在学习提高上下功夫。这也是蒋月泉日后成为评弹艺术一代宗师的重要原因之一。

蒋月泉先生病故的那一天,他作为蒋先生生前友好,被电视台紧急邀去南京西路上的上海评弹团,要他在“麦克风”前,说几句悼念的话。他的即兴悼词以一首“七律”作结。诗的头两句是:“溽暑方消秋未霜,先生何故走匆忙?”意思是,蒋先生熬过了盛暑,怎么就过不好秋凉? 话中满含着对蒋月泉诉说不尽的悼念之情!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