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新街道居民朱文雅获评“中国好人”
当代“穆桂英”,社区里的“明星志愿者”
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来自嘉定区真新街道的朱文雅荣登2022年第一季度助人为乐
类“中国好人榜”!
77岁的朱文雅,党龄52年,是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退休教授,退休后她返回故里,定居于上海市嘉定区真新街道丰二社区。她谢绝多家医药公司的邀请,甘做无职无薪的志愿者,后又成为真新街道宣讲团成员和社区党校特聘教师,曾获“上海市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当援疆队伍需要青年力量时,朱文雅放弃考取上海优秀大学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报名;当各大医药企业抛出高薪聘书时,她选择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讲师,一讲就是近20年;如今,她依旧义不容辞地冲到抗疫第一线,如同桑榆树那结实的枝干,成为社区志愿者团队的“主心骨”,义无反顾地投身抗疫志愿活动,成为让小区里众多个“我”变成“我们”的凝合剂。
身体力行 志愿服务必须上
春分后的清晨,乍暖还寒,气里散发着雨后的泥土味,朱文雅已早早地在家吃完早饭来到丰二社区居委会。她熟练地戴好医用口罩,穿上防护服,系好隔离衣,马上又帮助身旁的志愿者穿戴防护装备。就在前一晚,朱文雅的手机屏幕亮了下:“明日早上6:15集合,核酸采样志愿服务接龙”。她见了毫不犹豫地回复:“我来!”
穿了31年的白大褂,如今换成了一身“大白”,身份转变了,服务群众的初心却没有改变。维持秩序,统计管数、人数,填写送样单……朱文雅一旦开始志愿服务就停不下来,令许多青年志愿者看了都啧啧称赞:“朱老师宝刀不老,披甲斩魔,巾帼不让须眉,她比53岁重新出征的穆桂英,足足大了24岁!可敬可佩!”
不少志愿者和居委会工作人员都纷纷劝说朱文雅:“朱老师,您不用每天都来报到的,现在人手足够了,你可以休息休息。”“是啊,我们现在有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有人甚至抱怨自己连一次核酸采样志愿者都没报上名的呢!”朱文雅总是摆摆手,随后拍着胸脯道:“我想来、我要做,所以我必须上!”
一开始,朱文雅所在的区块块长,需要居家隔离14天,于是她主动接手“临时块长”的工作,与另一位志愿者吴伟华共同负责区块内的各项疫情防控事项。当块长回来时,朱文雅在“卸任”后的第一天,转身就来辅助医生掰核酸检测棉棒。
恰恰是朱文雅这份志愿服务精神,受到许多居民的尊重与敬佩,也成为了年轻一辈党员与志愿者学习的榜样。越来越多的人,都力所能及地为小区“战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核酸采样“助力团”、物资配送“跑腿侠”和小区门岗“守门员”。
“三代人”齐上阵志愿团队更凝聚
“朱老师,我想申请入党了。”志愿者翁小红激动地说道。从小区组织核酸采样起,朱文雅和翁小红两人就成为了“固定搭子”。老少搭配、干活不累,即使她们所负责的区块人数最多,朱文雅和翁小红每次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我从朱老师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她助人为乐、热心肠,像老师又像家人。”受朱文雅的影响,看着身边的党员志愿者都挺身而出,曾经因为种种原因一度放弃入党的翁小红,如今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回忆起和大家的相处,在朱文雅脑中浮现的美好图像一个接着一个。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志愿者们拍摄“毕业照”的那个时光:团队中,年纪最小的戴蓓倩,找到最年长的朱文雅一起合影,俩人紧挨着好似祖孙俩。小戴感慨地说:“朱老师做事时的细致认真与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连我们年轻人都比不上呢!”
端午节那天,朱文雅的家门被敲响,开门后,邻居钱艺华手捧一束艾草,送到朱文雅手中。“经过这段时光,小区里仿佛回到了旧式里弄的感觉,家家户户都很熟络,一有好物家家分享,谁家有事都来帮忙。”事后,朱文雅欣慰地说。
回归“本职工作”志愿精神闪光芒
6月的上海已经“重启”,朱文雅也立马为“复工”做准备,重新穿上志愿者“绿马甲”。当在小区巡逻时看到居民未佩戴口罩,她会上前提醒;当居民有各种大事小事寻求过来时,她都有求必应。自从恢复新冠疫苗接种服务后,她便在小区里动员老年人尽快去完成接种,有部分居民因为本身的基础疾病,对疫苗接种有所顾虑,她也会一一帮助他们解答。
作为一名社区讲师,朱文雅的讲课内容十分广泛,有科学养生和自我保健的,有常见病与流行病防治的,也有学党章守党规及从严治党的,还有“两学一做”“初心使命”等等。如今,利用闲暇之余,朱文雅又在为接下来的戏曲党课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