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3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和谐家园
2022年03月10日

与《真新人家》一同成长

1997年,我从上海普陀区的曹杨路乔迁到上海市嘉定区真新街道的嘉利坊。当时,交通不方便,吃的水是深井水。稍后,743路、105路公交车通了进来,悦乐坊的大卖场的建立,交通和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当下,14号线地铁的开通,更是连接了上海的中心城区(南京路),出行更加便捷。

2002年《真新人家》诞生。这一市民自己的报纸,记录了真新地区紧跟新时代前进的步伐,让人们清晰地看到街道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

岁月荏苒,《真新人家》报20周岁了,可喜可贺!

《真新人家》伴随着我,一路走来。我的“投稿生涯”有了“突飞猛进”的飞跃,被刊登文章多多,心中的感激油然而生。

在这个时候,我要感谢许成章、邓宾善、李建申老师;感谢主编戎长春、周哲。正是他们的厚爱以及“不离不弃”,并且对我的稿件精心修改,才使我文章的录用率不断地提高。

由此,我写的一系列的文章一一被刊登。如:写嘉利坊外墙边绿地的文章《一片绿地好心情》;写妻子当楼组长的文章《当个楼组长亦精彩》;写生活琐事的文章《家庭囧事》;写与爱人相处之道的文章《老来伴》;写妻子节约之琐事的文章《妻子的节约经》;写婚姻之道的文章《婚姻玩家家》;写真新变化的文章《真新的路》;写生病仍然爱意绵绵的文章《最是花儿烂漫时》;写过去穿着的文章《穿喇叭裤的节日》;写季节的文章《秋雨情思》……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还有一些文章,虽未被刊登,但老师们会提出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我在写写、改改中,一些文章通过重新“打磨”改投其它报社,得以刊登。如《误会》《恩爱》等文章,被《新民晚报》所刊登,这是更加令人兴奋的一件事。

在这个时候,我要感谢诸多的文友,如:王玉臣、姜宗仁、黄凌、黄顺福、赵英琦、查伟民、谭同政、冯大祥等,在学习交流中,他们会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以及自己写作的体会,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黄凌老师,当时他在街道宣传科工作,他通过《真新人家》编辑部,问清了我家的地址,写来了热情洋溢的约见信件。会面时我们面对面进行交流,黄凌老师鼓励的话语暖人心,至今想起,仍然记忆犹新。

我们文友现在有了微信群,大家传递投稿信息、交流写作体会更加方便了,为我们写作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这个时候,我还要感谢街道有关科室的领导,从创刊至今,他们一直不遗余力地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使《真新人家》越办越好,越办越火红!

“温暖相伴二十载,芳华一路正青春”!20年来,我与《真新人家》相伴同成长!期待《真新人家》之花,越开越艳丽,越开越灿烂!

卢忠雁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