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闻嫩笋飘新香
◆清峪社区 蒋正安
小时候,每当早春,常见母亲在吃饭时端上一碗“腌笃鲜”出来。那玉黄的笋、暗红的咸肉、嫩白的猪蹄、绿色的莴苣,饭桌上顿时飘着一股醇厚的香味,那时节俭,能吃上一口“腌笃鲜”,是一种难得的奢侈。
那年月,母亲会在腊月里腌制“暴腌肉”。暴腌的意思就是用较短的时间,把鲜肉腌成咸肉,腌成的肉不咸,瘦肉暗红,腌过之后增加了鲜味。这样的肉,腊月里就吊在阴凉通风处,到入春时节就可以吃“腌笃鲜”了。
“腌笃鲜”其实是上海人家春天里的一道家常菜,它的季节性很强,最好的时间是正月和二月,用早春的竹笋,这是刚刚顶出土的嫩芽,配以自家腌制的咸肉、新鲜的小蹄膀。这时候的笋比肉还要好吃,“鲜得眉毛都要落掉了”。
“腌笃鲜”,先炖咸肉与笋,因为笋是用文火越炖越有味,这道菜最主要是吃笋。据说肉与笋是苏东坡的两大爱好,正所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不俗加不瘦,竹笋加猪肉。”所以肉与笋之间,以笋为主,咸肉、鲜肉都是为了把不同的鲜味传给与笋。
原料的主次位置排定之后,火候就成为了第一要素,沪语中的“笃”,就是用小火长时间炖煮,那“笃”,不是静态的用文火炖煮的意思,而是有一种微微沸腾地蒸腾着水气的感觉,是一种动态,所以常听见上海人说道:“小排骨笃汤”“蹄膀汤笃笃伊”,都用作动词,就是这个意思。
做“腌笃鲜”并不难,只要把咸肉、鲜肉的味道“笃”到竹笋里去,肉要去其油腻,笋要嫩而好吃。重要的是把握好时间,小蹄膀是后入的,炖时间长了就烂了。而莴苣要保证其颜色还要入味,时间更难把握,稍短难以滋味融合,稍长色黄酥烂,不会有质感,一般出锅前五、六分钟入锅就足够了。
总觉得现在的“腌笃鲜”没有小时候那么好吃了,与母亲说起这事,母亲笑着说,“寿头”(上海话傻瓜)!“侬小辰光吃啥,现在吃啥?现在龙虾、鲍鱼都常见到,竹笋咸肉蹄膀再有啥吃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