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的感觉在中秋
◆丰庄茶城黄凌
中秋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已经第十四个年头,它是一个传统节日在漫长的七十多年的浮沉中,被重新认识和确定地位的艰难历程。
以前,农历八月十五是一个平常的日子,自从贴上节日的标签后,经过民族文化的浸泡,传统观念的洗礼和美好理想的装扮,她成为中华民族塑造、承载和展示文明与进步的美好日子。
秋分时节,白天艳阳高照,晚上清风明月,气候冷暖适宜。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瓜果成熟,稻谷登场,鱼肥蟹壮,丹桂飘香,花好月圆,千里金黄。
中秋之夜,天气晴朗,明月高悬,群星璀璨。月饼、水果、美酒、清茶点缀,浓郁的氛围便增添了节日几分神圣几分端庄。亲人团聚,友朋畅叙,把酒临风,摆品焚香,品茗赏月,低吟浅唱。上陪父母,下揽儿郎,天伦尽享,宠辱皆忘。家的亲切感、温暖感、自豪感、责任感……油然而生。
中国古代称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团圆的最佳地点当然应该在家中,家属内、属阴、属女,与月相吻。所谓的“大丈夫四海为家”那是夸张的豪言壮语,是对一种气概的赞颂,与真正的“家”搭不上界。旧时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说到底,还是那句谚语说得好:“女人家女人家,没有女人不成家。”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早就渗透这样一种无法割舍的理念——“母亲在那里,妻子在那里,家的感觉就在那里。”举头望明月心宇莽莽,低头思故乡情意绵绵,家的感觉就浓缩在中秋节里了。
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中秋更是灵性满纸,气象万千。诗人苏轼中秋之夜大醉之后,竟然“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和祝福。诗情诗意一泻千里,应是千古难寻的绝唱。“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唐·刘禹锡)更是充满着浪漫色彩的幻想。
古往今来,有多少月亮的传说,有多少中秋的佳话,广寒宫殿金壁辉煌,嫦娥舒袖四海安康,月兔捣药普渡众生,吴刚伐树采花酝酿。其中寄托着多少心灵向往,构画出多少对家的奇思妙想。
今日的中秋已被赋予更多的家国意识和人文情怀,从“思一家到思千家”,从“盼团圆”到“想感恩”是“人长久,共婵娟”的拓展与延伸。熏陶着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铸造着中华民族的质朴与高尚。生活甜美,国运盛昌,都在这拜月、祭月中,升华流长。